幾年前,我帶學生採訪養雞蛋農,那位蛋農是一位令我欽佩的父親,他和我一樣都是求好心切的人,也有著研究精神。在放牧雞與籠雞飼養學問中,因為看待事情的「視角不同」,支持者也各分歧異——不過,我肯定這件是:雞吃好的食物,生出來的才是「營養好蛋」。
這如同作文教學:不能單看「成品」,要看「過程」。
#重視引導者的品德,保護學習者
我曾經看到一位忙碌的竹科爸爸在招生家教時他寫:「找伴讀老師,為六歲女兒說故事、陪玩;但不要傳達價值觀。」在教養中,價值觀要有所依循,這個依循引用真理永不改變,若從個人看法解讀可能偏頗。
宏觀的視野是需要對古今中外歷史有所理解、個人心智的成長與歷練、從不同視角的思辨和探究,才有辦法清透思維;在談「物質與精神」、「228歷史」、「班班有冷氣」、「學生是否該帶手機上學」、「安樂死議題」等專題時,我不是學生的父母,我只能做訊息的提供者、正反方思辨的司儀。
有些專題沒有爭議性,僅是知識的傳輸;但是較有探討空間的議題,我會讓家長先知道這樣的課程設計,並且鼓勵家長和孩子討論。
#劉婷閱讀寫作教室的價值
語感弱、情感弱、理解弱的學生就像藤蔓植物,它不是沒有長高,而是它需要鷹架。相較於傳統的興趣寫作班,《教學系統化》是我的研究與經驗可以證實有效的教學設計,學生可以在反覆的練習、歸因後理解邏輯。
劉婷的升學班是把語文拆解再組合,引導學生學習,補足和加深學校沒有帶領的部分。我讓學生理解、目睹學校教造句的用意、標點符號對文章的理解、複句和作文的關係;閱讀與寫作的關聯,優化詞彙與文采的方式;這些我將其「系統化」了!
專題班並非和升學班相互矛盾,專題班撤除傳統寫作班的趣味活動,投入更高質量的知識活動,做跨領域的學習安排;在《台灣通史》的發展下,學生得以加深、加廣習得歷史、科普知識,也把寫作系統安排在其中,引導學生寫作技巧,在校內學習得以發揮。
#學習不分體制內外,鷹架、好奇心、自學力需要兼備
「魚與熊掌不可兼得」這句話引述在戰國時期,孟子因「生命」和「禮義」難以兩全的情況下,其言:「魚,我所欲也;熊掌,亦我所欲也。二者不可得兼,舍魚而取熊掌者也。」——《魚我所欲也》。如今,這句名言道盡選擇者的無奈……
養雞的蛋農讓我明白:「籠養雞對於疾病的控管可能更為容易。」又在日後的工作採訪中理解到:放牧養雞在經營上的利益;於是我不再糾結——做為消費者,我只要確定雞蛋的來源、雞的飲食、蛋的新鮮度就可以安心享用。
在劉婷教學系統中,即使分成兩種類別的班級也僅是《教材》和《比重》的差異;專題班不會失去接軌升學的寫作技巧,升學班也不會沒有專題研究的機會。
作為家長,你只要判斷一件事:你為孩子選擇體制內、體制外、自學的初衷;以及他們在這個領域中的回應。你希望他們在作文課中學習什麼?優先獲得什麼?
在民主時代,「生命與禮義」皆我所欲,亦可兩者皆取;「系統寫作教學策略」和「加深加廣的專題課程」是我的專業,也是我的興趣;不論你選擇哪一個,你的孩子都會有所成長。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