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3月, 2018的文章

【心得】我看見的學思達教學(觀摩日)

從最早在雜誌裡看見 葉丙成 教授的文章,到認識中山女高 張輝誠 老師─學思達的傳教士,我從老師們的臉書、學思達社團後、影片、書籍,長達兩年左右的時間關注翻轉教育、關注學思達。 什麼是「學思達」?那就是 ( 自 ) 學、思 ( 考 ) 、 ( 表 ) 達。 無庸置疑, 這是一個可以不需要老師的世代,這是一個以學生為學習本位的時代。 特地寫上這一篇感想紀錄、省思之外,也分享給更多人認識─我看見的學思達教學。 圖一:可見座位隊形,每一組約四到五人的學生。 學習能力佳的人,自動補上領導者的位置 分組,是學思達的座位隊形。在上課期間,小組討論與交流是常見的事。這時,我看見:有能力的人自動補上領導者的位置。 透過團隊合作的機會,練習口述邏輯、也帶動群體學習的參與感, 除此之外,樹立友愛、共好的態度。 圖二:一年級數學課》某生上台說明不清楚時,老師讓同組員優先支援, 最後並給兩名學生正面的鼓勵。 學習能力差的孩子,是學思達教學最大受惠者 老師的工作之一,就是從旁觀察與引導。 在小組討論當中,老師會去巡視確認小組討論的方向,發現小組無法進行討論時便再次引導, 若有學生不懂的地方,則要求隊友協助該名同學釐清,也會刻意安排此學生上台解說,再次確認是否理解,給予學習支持。 圖三:從這一張照片就可見該班的班級風氣。 控班能力,是學思達教學成功的關鍵 以一年級而言,我非常欽佩宋芳鈺老師的教室管理能力。例如: l    上課前請學生念一次班規口訣,凝聚學習的力量。 l    每位學生一上台就會先自我介紹 ( 大家好,我是○○○ ) l    小朋友只要有回答問題,全班自動齊聲說:「你好棒!」 l    上台回答問題,不只說答案,過程是如何思考的,也要講清楚。 l    台下若有學生不專心,請台上的人再說一次。 l    若已有人上台,台下還在躁動狀態,老師說「注意」,全班複誦「注意」。 l    若上台者無法講解清楚,優先請同組員支援。 在芳鈺老師的課堂,我看見每位學生,從一年級就開始 練習「演講者」與「聆聽者」的禮儀,這是多麼不容小覷的修養! 圖四:二年級國語課》學生上課完全是 PEACE( 和平 ) 狀態,似乎到了沒有維持秩序的必要。 課程設計是老師的大工程,也是學習

老師,如何學習文言文?(含開班意願調查表)

人本是散落的珍珠,隨地亂滾, 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強韌的細線,將珠子穿起來成為社會。 當公民社會不再依賴皇權或神權來鞏固它的底座, 文化、歷史是公民社會最重要的黏合劑。-龍應台 調整文言文課程比例的爭議,從未間斷。但是, 對我來說,學習文言文和復興台語,是一樣的 ─ 那就是「許自己一個認識文化歷史的機會」。 我不願意將政治和教育牽扯在一塊兒,故然捨去矛盾。學習語文的目的,如果只是目標在「能對話」,那叫做「語言」。倘若要談論“語文”,那便是涵蓋「文化」二字,如此而言,國小稱之「國語」課本,國中以上稱之「國文」課本。 語文學習涵蓋字、詞、句、段、文。 中文的學習是從「字」到「文」的順序,和英文一樣,有文法的。 我將語文的學習細分為:「廣讀」和「精讀」作說明,學習文言文也是如此。 前者為《熟讀經書》, 所謂的「熟讀」,就是透過重複的朗誦,抓回語感。 根據兒童讀經發起人王財貴教授的說法:隨著年齡智慧的增長,孩子仍以其可以理解的程度去解釋經文。原因在於 「廣讀,能觸類旁通」 。父母可以鼓勵孩子閱讀「古典小說」例如:紅樓夢、西遊記、三國演義等;其淺白的文言文,也都是孩子可以輕鬆略讀的讀物。 除此之外, 文言文具有「言簡意賅」的特性,欲扎根文言文,還需要「精讀」,了解「每一個字」的意義。 當通盤上下文的字意、熟悉文言語句的模式、句中語助詞 ( 虛詞 ) 的用法,進而串聯全文解釋。因此,我的作法會透過「解詩」的方式,逐步認識古文常見字意,同時,透過歷史典故、文言文寓言故事讓學習更有滋味。 今年確定只開兩個班級,一是文言文班,二是圖文興趣班。 事實上,教國中文言文已有一段時間,感慨於國中學業緊繃,促使我決定下修學習年級。 開班報名詢問: 107 文言文閱讀理解班意願調查表 備註:本班乃輔助未來青少年課業學習所開設,學齡限制為四至六年級生。 最後,我想分享的是 「學習,不是為了考試。」 很多家長都知道,我的孩子讀經,但是我們讀經和坊間不同,我們 讀經是為了《行在生活》 。「為什麼?」是我常常自問的一句話。為何要學作文?為何要學鋼琴?為何到了國中,國文學習會遇到關卡?又為何某政客提議廢注音? 對我來說,開這樣的文言文閱讀理解課程,目的是幫助學生學習文言文的工具,二來是,不懼怕閱讀文言文、能理解古文,至於應付考

【心得】我讓孩子學作文的一個理由

會說話,會國音拼寫的能力,就有了作文。「作」在這裡是動詞。 然而,不愛說話,是否等於不會寫作文,我覺得答案是「否定的」,不愛說話,依然可以寫好作文,因為「寫作」,是一件靜態的事情, 筆者不愛與人說話,並不等於他沒有想法或不愛寫作。 很愛說話,作文就一定會好嗎?若能言之有物,言之有理,只要鼓勵書寫,必成大作。( 演講家  ≠  作家) 最近,我忙著幫友人看履歷表,發現敘述上不夠完整,我得頻頻找他過來核對真相。這讓我更加確定「能寫作的好處為何?」 列舉生活上的情境,如下: 一、寫卡片、寫情書 在教學上,最常碰到的狀況是:「我的小孩很有想法,但是寫不出來?或是,寫出來的內容,沒有辦法確切的表達本意。」這一個部分,在我來看是缺乏練習。 十多年前,我曾上過卡內基人際關係課程,當時,講師要我們去突破一件自己覺得困難的事,我選擇每天向母親說:「我愛您!」這句話,對平時親子之間鮮少用嘴巴說愛的人, 是多麼需要勇氣!經過 刻意的練習,現在對家人談情說愛,已經不再是害羞的事。 我想,「情感表達」是需要經常激發、練習,才顯得「流露自然」。寫卡片、寫情書、寫張鼓勵的小字條,都是使人趨向感性、關係柔化的潤滑劑 。 二、寫公文、寫文案 作文章,本身就是在傳達資訊,筆者透過「文字」以傳達資訊、意見或想法。如果在敘述邏輯或是用字遣詞上,不夠順暢或精細,會讓讀者感到 閱讀 困擾,在傳遞資訊上,也會造成爭議。 作文寫得好,在升學和職場方面,好處多多。例如:自傳、履歷表就是自我行銷的媒介,如何能讓主考官、業者一目了然,獲得青睞,往往就看筆者是不是會隱惡揚善,投其所好。另外,從產品文案、合約、公文、信件來看,每一個用字遣詞,涵蓋字義層面深淺,所帶來的影響甚遠,筆者不得不謹慎。 三、書面報告、廣告傳單 寫作課,在表徵之下的訓練便是在做「邏輯思考」和「資訊處理」。怎麼說?筆者要將腦海中,龐大的想法揀選、濃縮之後,以文字或圖表編輯出來,這也是需要練習的。 早期,我在新聞台和廣告公司工作,每天要看好多份報紙,然後把相同議題的文章進行分類、抓重點,緊接著撰稿;後來又幫業主做企劃、寫專案、採訪,每每都要閱讀很多國內外產業資訊、了解產品性能之後,再進行分析、撰文。這樣的思維與能力,從學生時期到職場,從書面報告、書籍編輯、廣告排版、商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