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最早在雜誌裡看見葉丙成教授的文章,到認識中山女高張輝誠老師─學思達的傳教士,我從老師們的臉書、學思達社團後、影片、書籍,長達兩年左右的時間關注翻轉教育、關注學思達。
什麼是「學思達」?那就是(自)學、思(考)、(表)達。無庸置疑,這是一個可以不需要老師的世代,這是一個以學生為學習本位的時代。特地寫上這一篇感想紀錄、省思之外,也分享給更多人認識─我看見的學思達教學。
圖一:可見座位隊形,每一組約四到五人的學生。 |
學習能力佳的人,自動補上領導者的位置
分組,是學思達的座位隊形。在上課期間,小組討論與交流是常見的事。這時,我看見:有能力的人自動補上領導者的位置。透過團隊合作的機會,練習口述邏輯、也帶動群體學習的參與感,除此之外,樹立友愛、共好的態度。
圖二:一年級數學課》某生上台說明不清楚時,老師讓同組員優先支援,最後並給兩名學生正面的鼓勵。 |
學習能力差的孩子,是學思達教學最大受惠者
老師的工作之一,就是從旁觀察與引導。在小組討論當中,老師會去巡視確認小組討論的方向,發現小組無法進行討論時便再次引導,若有學生不懂的地方,則要求隊友協助該名同學釐清,也會刻意安排此學生上台解說,再次確認是否理解,給予學習支持。
圖三:從這一張照片就可見該班的班級風氣。 |
控班能力,是學思達教學成功的關鍵
以一年級而言,我非常欽佩宋芳鈺老師的教室管理能力。例如:
l
上課前請學生念一次班規口訣,凝聚學習的力量。
l
每位學生一上台就會先自我介紹(大家好,我是○○○)
l
小朋友只要有回答問題,全班自動齊聲說:「你好棒!」
l
上台回答問題,不只說答案,過程是如何思考的,也要講清楚。
l
台下若有學生不專心,請台上的人再說一次。
l
若已有人上台,台下還在躁動狀態,老師說「注意」,全班複誦「注意」。
l
若上台者無法講解清楚,優先請同組員支援。
在芳鈺老師的課堂,我看見每位學生,從一年級就開始練習「演講者」與「聆聽者」的禮儀,這是多麼不容小覷的修養!
課程設計是老師的大工程,也是學習的大功臣。
彩霞老師告訴我:「國語一課,會分四次學思達方式進行。」這一天,觀摩內容是課程的中段,除了進行課文理解的問答,還有課外閱讀或影片賞析。
課堂上,老師先請學生閱讀「背影」文章,爾後抒發自己對此文的感動,以引發學生的好奇,接續透過局部掃描繪本的方式進行文章的瀏覽,以圖文幫助學生更認識「背影」的情境和文意,最後再進入問答時間、理解確認。在我的經驗來看,這樣的課程設計是需要花時間去累積教案,老師也要熟捻文章、增廣見聞,才能設計問答題和給予課外補充教材。
課堂上,老師先請學生閱讀「背影」文章,爾後抒發自己對此文的感動,以引發學生的好奇,接續透過局部掃描繪本的方式進行文章的瀏覽,以圖文幫助學生更認識「背影」的情境和文意,最後再進入問答時間、理解確認。在我的經驗來看,這樣的課程設計是需要花時間去累積教案,老師也要熟捻文章、增廣見聞,才能設計問答題和給予課外補充教材。
圖六:議會時間,兩位老師花了下課休息時間與我們討論觀摩情形。 |
正面的鼓勵,重視正向的學習氛圍。
在兩班的觀摩中,我看見正向的鼓勵。黑板上的計分都是鼓勵性質,只要學生勇於回答就能為團隊、個人加分。就連聯絡簿上的小作文,彩霞老師也邀請每一位學生動動腦、想一想,引導大家「欣賞同學的優點」之外,鼓勵學生「反思」自己不足之處?「探究」他人是如何做到的?充分透過自學、思考、表達的學習路徑,讓學生們找到方法和答案。我想這就是以「學生本位」的老師,才能將如此細微的事情,都把發言權讓給了學生。
最後,期許自己在學思達教學上能更加純熟,也寄望互動的學習模式,能帶給每一位學生更多層面的學習意義,除了硬體知識,還有人與人合作、不可或缺的軟實力。
站外連結:
學思達平台 | 學思達教學法 | 均一教育平台 | 翻轉教室 | ShareClass
最後,期許自己在學思達教學上能更加純熟,也寄望互動的學習模式,能帶給每一位學生更多層面的學習意義,除了硬體知識,還有人與人合作、不可或缺的軟實力。
站外連結:
學思達平台 | 學思達教學法 | 均一教育平台 | 翻轉教室 | ShareClass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