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11月, 2015的文章

自學手札-南瓜變變變

2015 年 9 月我將自學手札大幅調整,遊戲活動的安排減少到只剩三次,以「主題」、「手作」、「討論」為進行方式,「整合」多元智能的概念於活動設計中。 了解《自學手札》理念 前言: 我們為這次主題讀了許多南瓜、萬聖節繪本,最後以這三本為紀錄,是因為我也在尋找合適孩子現況的方向。女兒很喜歡數學 ( 我並不喜歡使用學科名稱 ) ,她喜歡操作、分配的工作,所以,我們繼續使用數學繪本,也希望找到一個系統,向邏輯大師學習思考。 十月自學的主題是「南瓜與10的 結合率 」。 討論:南瓜種植與種類? |   吃過哪些南瓜餐? |  萬聖節的由來? |   數字的合成與分解。 【第一單元】南瓜麵包 我邀請好友一起參加麵包 DIY 的活動,女兒很喜歡有伴的自學活動,尤其,這是她崇拜的姐姐。我們先用英文介紹材料、讓孩子挖南瓜餡、使用磅秤備料,在製作過程中孩子輪流切割麵糰、整形。好友也在等待的時間裡教學齡前的小孩剪紙,我則是伴讀小二生的國語評量。 3.10Y  手作南瓜麵包 混齡團體自學裡多了尊重和等待,也多了互相學習的機會。 【第二單元】 Monster 扇子 《 Go Away Big Green Monster 》繪本很容易引導,網路上很多教案,五官、顏色的英文女兒已熟悉,所以,我加入句子“ The monster has _______. 〞最後,列印 Green Monster 的畫紙給小孩,最後用路邊發放的廣告扇子改成 Monster 扇子。這種天氣,女兒搧風搧到流鼻水,看來這個不適合秋冬來玩。 《 Green Monster連結 》 【第三單元】 數字的合成與分解 我一直在留意數學繪本。這套《經聯》數學繪本系列跟人本基金會的《數學想想》設計邏輯有相似之處,很適合國小生導讀使用。培養和滿足兒童好奇心、觀察力、自由表達思考的能力,才是自學有趣的地方。《卡卡先生與蛋蛋的夢想》這本書後面提供小活動讓親子操作,我們有時也會玩撿紅點,這也是培養“ 10 ” 的數感。 經聯數學繪本系列有上下兩套(各10本),主題學習上也很完整,是絕版好書。《 書商連結 》

《料理台上的生活練習》

  認識作者是因為她對孩子的愛與真誠吸引了我,所以,一年前我主動地結識這位老師 - 林家岑 (Amanda) ,她的正向能量與美感是我在關注她的動態時最深的感受;而且,她也是 陳安儀 『媽媽 Play 教室』的創辦老師之一。 這本書有別於親子食譜書籍,更多的內容是在闡述從料理台上放手讓孩子學習的經驗分享;身為家長的讀者,值得從另一個角度 去欣賞或反思 這塊供應我們飲食的小小廚房,和生活與教育有何關係。 在我來看, 林家岑 老師把「兒童烹飪」的學習層次推向更廣、更深的意涵,可謂『全人教育』。這當中涵蓋了從擺盤到用餐氛圍的美學、食物的知識與探索、料理的洗滌到烹調、廚房安全的常規、清潔責任的歸屬與定位、到從個人到團體的學習轉化,都讓人推翻既定印象中的兒童烘培教室,我非常的欣賞這位用心又專業的老師。更棒的是,孩子從料理台上,透過五官感受的判斷,細膩和創意都兼具了,最重要的是他們漸漸地能學會照顧自己,了解“愛,是每一口都能吃進嘴裡的食物”。 《料理台上的生活練習》這本書,我想推薦給像我一樣樂意和孩子在家動手做料理的家長,圖文相依,排版容易閱讀,食譜菜單不算很多 ( 網路很容易找食譜 ) ,文章內容卻十分受用,從作者十年的兒童烹飪課程分享中,更能了解如何化解小孩在觸感上的恐懼,或是以遊戲或創意的方式,讓料理成為一種美學藝術。我也想起,今年參加過的一個講座 - 主題為《廚房裡的教養 ~ 芬蘭 》, 劉豫鳳 老師 分享遊學芬蘭的經驗,指出當地家庭對兒童從小進廚房的認同,以“學科”解釋,在廚房裡也能讓孩子學習識字、數算和科學,這些都能從生活中學習。 今年九月起,我把“食育”列入親子自學方向,目的是希望給孩子認識食物的機會,我相信這是健康認知的養成,也是讓孩子給那些曾經排斥的食物一個機會,其次,在這半天的活動中融合多元的學習機會,例如:以單字認識常見食材的中英文、在備料時辨識電子秤上的數字、在平分麵糰中了解均分概念、從攪和與捏揉的過程中,讓孩子從料理中學習觀察、嗅覺和觸覺的體驗;在上個月時,我也試著以共學的方式,讓女兒在團體中學習相互合作與包容。 另外,我曾經在味覺寫作課時讓孩子手作餅乾,當下我發現在團體中,孩子們也能自行去分配工作,可以明顯看到哪些孩子有領導的能力,他們從等待、協調中去處理“合作”這一件事,工具就是一套,我完全無從介

《不會游泳的魚》

有一條不會游泳的魚,牠不喜歡自己是在大海裡的魚,天天幻想成為一隻能翱翔天際的飛鳥,牠害怕面對自己的不會、同伴的嘲弄,於是,牠選擇待在黑暗的石洞裡,傷心、想著、等著 … 有那麼一天 … 。   如果你是生下這條魚的父母,你能怎麼辦? 諾瓦 、 蘇偉馨 兩個名字,是第一個讓我對「教育」有了憧憬和雛形的學校及創辦人。因為有了想像,我開始抽絲剝繭理想中的「教育殿堂」?「團體學習」的模樣?自問內心深處對孩子的盼望?希望她會是怎麼樣的一個人? 《不會游泳的魚》一書,集結作者對教育的看法、教育現場的故事,內容不僅讓我更認識這位傳奇的校長媽咪,其行事的特異獨行、擇善固執出自於她的性格、亞斯伯格症有關,更多的,還是原生家庭 ( 父母、成長環境 ) 的影響。另外,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沉重的,從書裡發現“夫妻的婚姻關係”、“家庭的相處模式”對孩子的成長與價值觀更是遠遠超乎想像,教養的始末環繞在「家庭、夫妻、親子、心理、行為、價值觀」的關連性。 我也欽佩她對過動兒或特殊生的包容與信賴,因為她“不支持”用藥,她要「看見孩子的原貌!」而要求入學生停藥,讓孩子有機會學習控制自己,讓家長有了擺脫矛盾的空間,接納和重新認識自己的孩子。我想,這一定是因為她能感同身受,才有辦法做出這樣的決策。 雖然,我的孩子最終不是在這所學校就讀,但是,一個專業的老師是能看見孩子的需要: (2015-09) 某天早上,我讓女兒帶兩塊有機餅乾去學校,我說:「你時常對你的好朋友分享,那今天要不要分享給新同學呢?」女兒回我:「不要。新同學常常會欺負別人。」「那同學有沒有去告訴老師。」我反射性的這麼說;但是,她卻告訴我:「不要這麼愛告狀。」當下,我即猜出這是老師的意思,便告訴女兒:「那你要當小老師,請他生氣時去走一走,或做自己喜歡的事情,就像《菲菲生氣了》故事書一樣,不生氣了再來找你們玩。」 “不要學生愛告狀!”看似老師怕麻煩,但決定的背後,是老師考量那位新同學是“過動兒”。雖然,他有時候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,但是,只要沒有立即的危險,老師請大家教他道歉、互動方式,因為新同學一直被告狀心裡一定是不舒服的。我用力的讚美老師,因為學習包容和友愛是那麼難得,我很樂意在這最柔軟的年紀裡,有一個特別的孩子在女兒的班上。經過幾個月的練習,這位新同學已經融入這個班級,大家也歡喜接納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