認識作者是因為她對孩子的愛與真誠吸引了我,所以,一年前我主動地結識這位老師-林家岑(Amanda),她的正向能量與美感是我在關注她的動態時最深的感受;而且,她也是陳安儀『媽媽Play教室』的創辦老師之一。
這本書有別於親子食譜書籍,更多的內容是在闡述從料理台上放手讓孩子學習的經驗分享;身為家長的讀者,值得從另一個角度去欣賞或反思這塊供應我們飲食的小小廚房,和生活與教育有何關係。
在我來看,林家岑老師把「兒童烹飪」的學習層次推向更廣、更深的意涵,可謂『全人教育』。這當中涵蓋了從擺盤到用餐氛圍的美學、食物的知識與探索、料理的洗滌到烹調、廚房安全的常規、清潔責任的歸屬與定位、到從個人到團體的學習轉化,都讓人推翻既定印象中的兒童烘培教室,我非常的欣賞這位用心又專業的老師。更棒的是,孩子從料理台上,透過五官感受的判斷,細膩和創意都兼具了,最重要的是他們漸漸地能學會照顧自己,了解“愛,是每一口都能吃進嘴裡的食物”。
《料理台上的生活練習》這本書,我想推薦給像我一樣樂意和孩子在家動手做料理的家長,圖文相依,排版容易閱讀,食譜菜單不算很多(網路很容易找食譜),文章內容卻十分受用,從作者十年的兒童烹飪課程分享中,更能了解如何化解小孩在觸感上的恐懼,或是以遊戲或創意的方式,讓料理成為一種美學藝術。我也想起,今年參加過的一個講座-主題為《廚房裡的教養~芬蘭》,劉豫鳳老師分享遊學芬蘭的經驗,指出當地家庭對兒童從小進廚房的認同,以“學科”解釋,在廚房裡也能讓孩子學習識字、數算和科學,這些都能從生活中學習。
今年九月起,我把“食育”列入親子自學方向,目的是希望給孩子認識食物的機會,我相信這是健康認知的養成,也是讓孩子給那些曾經排斥的食物一個機會,其次,在這半天的活動中融合多元的學習機會,例如:以單字認識常見食材的中英文、在備料時辨識電子秤上的數字、在平分麵糰中了解均分概念、從攪和與捏揉的過程中,讓孩子從料理中學習觀察、嗅覺和觸覺的體驗;在上個月時,我也試著以共學的方式,讓女兒在團體中學習相互合作與包容。
另外,我曾經在味覺寫作課時讓孩子手作餅乾,當下我發現在團體中,孩子們也能自行去分配工作,可以明顯看到哪些孩子有領導的能力,他們從等待、協調中去處理“合作”這一件事,工具就是一套,我完全無從介入或調解所謂公平的問題,我只要負責把料理的順序告訴他們,提醒他們注意安全,欣賞他們興奮和等待的喜悅,正巧《料理台上的生活練習》一書中也分享這樣團體烹飪的學習氛圍。
《料理台上的生活練習》
作者:林家岑
出版社:城邦文化
初版:2015/3
隨著練習與經驗的增長,孩子從只觀察到要求試吃,
認同媽媽不買色素糖,是因為自己做的才健康,
我想這就是“生活即是教育”的實踐呀!
認同媽媽不買色素糖,是因為自己做的才健康,
我想這就是“生活即是教育”的實踐呀!
在寫完這本書的心得後,我也借閱到蔡穎卿《小廚師:我的幸福投資》這本書;過年期間也在書店閱讀《真食育:主婦聯盟媽媽們的14堂食物教養課》,都是很值得閱讀的好書!教育即生活,從做中學,透過親手植栽農作物、欣賞綠繪本、親子烹飪的經驗,讓孩子漸漸地會克制或拒絕不良食品的慾望,為自己的健康把關。
2016-12-29影片新增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