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今年春節,每個月我都會帶女兒參與藝術欣賞的活動,這除了是彌補自己心中對目前沒辦法為她開課的遺憾,也是自己在吸收藝文養分,做功課。
「看畫」是一種外表靜態,但是腦袋要不斷思考的事情。如果時間允許,我喜歡腦袋清醒的時候去美術館,與作品保持一定的距離外,將視線放在作品上十分鐘,我會從整體欣賞到細節,從作品的中心順時鐘的向外螺旋狀掃描,感受視覺的平衡、美的情境、揣摩藝術家的心意、思考作品所顯露出來的情緒、甚至和友人探討創作的媒材和技巧,意圖讓自己與作品產生共鳴,是歡愉、是悲情、是激昂、是狂野、是意境、是歷史紀錄,還是當代社會,是詼諧的嘲諷,還是畫家的風情雅致。
在藝術裡,我大可隨著這些作品安全的起伏自己的心性,有時,忍不住就在作品面前用平緩的呼吸景仰藝術的偉大,此時,每每是在陶冶性情、紓解壓力。
在藝術裡,我大可隨著這些作品安全的起伏自己的心性,有時,忍不住就在作品面前用平緩的呼吸景仰藝術的偉大,此時,每每是在陶冶性情、紓解壓力。
《看畫10分鐘,練出孩子的競爭力》一書,我想推薦給對藝術有興趣的老師;或是,有意想和孩子一起在室內空間裡沾染一絲絲顏料氣味的父母。這是一本指南書,作者是大衛。柏金斯(David Perkins),也是“多元智能理論”的開發者之一,和霍華。嘉德納(oward
Gardner)齊名;我是多元智能理論的追隨者,認為知識與智慧是多方位的結合,所以,「藝術」在我心中,是一門科學,也是一門學科,它其實有觀察力、自省力、空間力、邏輯力在裡頭的,若泛指所有的藝術類型,音樂、舞蹈、戲劇、攝影、建築等等,在藝術殿堂裡,才是所有學科的綜合。
為孩子介紹藝術品,隨著年齡深度與廣度有所不同;這本書介紹的“欣賞方式”非常適合傳授給每一位孩子,不談論技術、不去探究畫家的背景和創作歷程,僅是引導孩子把視線停留在作品上,把看到的說出來,把感受的情緒用口語表現出來。例如:下面這張畫,你看到了什麼?你覺得這是一個怎麼樣的天氣?這樣的陽光強度會是一天當中的哪一個時段?畫裡頭還有一個十字框,那是什麼?… 種種的問題都可以隨著視線的移動誕生,在藝術欣賞裡,我不是要她用我的角度看畫,而是要她用她的感受來欣賞,所以,問題和答案都是開放性的。
現在,再回想一下,當你在回答上述的問題時,你的鏡頭焦點在哪?腦袋動一動了嗎?進入聯想的畫面裡了嗎?如果移掉了這架十字框,窺究窗外的沉思是不是換成赤裸的奔跑,恨不得想立刻撐開一把雨傘的念頭呢?現在,你開始發現「看畫」的樂趣嗎?孩子也是的。經過幾次的《文藝與共》活動,她從聽我說故事,到自己看見櫥窗的東西會指著告訴我;我猜想她應該發現這是一個怎樣的行程,縱使我們停留的時間濃縮不少,但是,她開始願意說、放心說、想說一些相關的事,這樣子「看圖說畫」挺有意思呢!
總而言之,每個孩子都會隨著自己的父母興趣對某方面的事物多了些接觸,這是我們的生活,我們自在舒服;如果,你也想讓孩子從「看畫」的活動裡,嘗試陪伴孩子多一些思考、表達的機會,那麼這一本書值得你購買。
2015聯邦藝術巡迴展新人獎作品-忘
|
《看畫10分鐘,練出孩子的競爭力》
作者:大衛。柏金斯
譯者:莊靖
出版社:原點出版社
初版日期:2014/09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