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喜歡英文繪本的韻律,但更喜歡中文故事的鋪陳。
我會說英文繪本給孩子聽,對我來說只是培養孩子的英文耳朵,對不同語言的接受度;這就像女兒看見跟我們不同膚色的人種會有點膽怯,聽不懂我說的故事語言會加速翻頁動作一樣。任何一種環境的「適應」都需要「時間」,任何一種語言的「學習」都需要經常「咀嚼」。
我不會寫教養文,這方面專業的人太多,我都跟他們學習。書寫一些書籍的讀後心得,是一種紀錄,也是一種消化。寫作是要有感動的,當我發現三歲女兒喜歡這個語言,能安穩的聽一本又一本不翻譯的繪本,催促我要把一本小學生看的英文故事說唸給她聽,我是欣慰的。
我的第一本閱讀的英文教養書籍,是汪培珽的《培養孩子的英文耳朵》,這本書非常的簡潔有力,我喜歡它的原因是內容清楚地教導家長如何開始說英文故事,並且強調“重複共讀”;所以,在這之前,我們的英文繪本只有一隻手的手指頭數量,過去一年來,每一本繪本也講超過三十次以上,極盡善用!現在這些故事書完全不用翻譯,連帶後來買的繪本,我大可不必翻譯,也無須刻意用遊戲吸引她,孩子也能坐在我的大腿上欣賞、聆聽。
上個月從圖書館借出廖彩杏《用有聲書輕鬆聽出英語力》,該書及其介紹的繪本一直是書商整合販售的書單;直到現在才操作有聲書,是因為我很享受跟孩子共讀的時光。
以下筆記一些《用有聲書輕鬆聽出英語力》重要訊息:
- 掌握材料與方法,學習之路可以事半功倍。
- 關鍵一:重複句+圖文合一+規律播放有聲CD。
- 依賴中文翻譯,等於沒有辦法獨立閱讀,缺乏自我猜測、推理的閱讀習慣。
- 啟動開口說話的關鍵,是「聽到語言的真實聲音」,而不是文字符號。
- 在學習英文初期,孩子的角色是「聽眾」,父母的任務是「提供質量並重的英文輸入」,讓孩子習慣英語的豐富聲音。
- 緊密連結「傾聽」、「跟唸」是聯繫起耳朵與嘴巴的合諧聲音。
- 不論學習任何語言,在開口說話的初期,「童謠」都是最適合用來發展「聽覺優勢」與「口語流利」的材料。
- 耳朵帶領眼睛,對Word Family自然留下記憶。
- 朗讀,才能聽到文字背後的餘音!讓孩子不僅聽到正確的發音,流暢的故事,更聽到語氣、語調背後的餘音。
- 利用歌謠(童謠),不僅可培養孩子自然連音的習慣,避免剛開始逐字唸英文的生澀斷音;另一方面,與說話相對,臉部肌肉在唱歌時有最多連續、快速的變化,因此多唱英文歌,有助於孩子習慣使用英語肌肉,有助於說出道地又流利的英文。
- 掌握形音轉換規則,輕鬆辨識單字。資優真的是一種思考,歸納,能找出相關聯和運作選擇的能力。
- 單純的聆聽、接受豐富的英與刺激,才是建立孩子英語發音標準、字正腔圓的不二法門。
- 父母若希望自己的孩子擁有豐富的英文語彙,就必須透過優質的英文兒童文學作品,像孩子傳遞字斟句酌的語言典範。
筆記這些文字的同時,我不停反思我們的學習。拿女兒的例子來說,幼稚園每天都會建議我們聽英文CD,起初見女兒沒反應、不專心,也會懷疑她是否聽得懂,但老師要我寬心讓孩子浸入在有聲書裡;沒想到每天真的只有聽一遍,每次時間也不到三分鐘就結束,一週後女兒竟然開始「跟唸」,兩週後可以跟小二的哥哥玩英文搶答。
另外,我和 先生都認為與其認識字母不如先從「聽、說」開始,所有,在家裡我只講故事;一次跟老師討論英文學習方針時,女兒的老師才告訴我,他們是由單字認識字母,不會教A唸A,而是發|æ|的音;我略懂老師的目的,啟動開口說話的關鍵是真實聲音,而不是文字符號,盼以培養耳朵帶領眼睛,讓嘴巴自然發音。
最後,分享一件感動的事,兩個月前,買了《Go Away Mr. Wolf》、《The Wheels on the Bus》,陸續拿出來放給女兒聽,小孩愛極了這種活潑有趣、反複的韻律,一直要求我重複播放,我完全不用勉強孩子聽英文,女兒就聽到能朗朗上口,甚至連音調、激昂的說出「Go Away Mr. Wolf!」語氣都模仿得唯妙唯肖;這成了我決定開始持續使用有聲書的第二個原因。
不過,我多希望有聲書能先有試聽管道,唸得太快的有聲書,大人聽得心煩,小孩連翻書都跟不上,我也曾轉售出一本有聲書,就是它不適合我們。《用有聲書輕鬆聽出英語力》一書很值得我日後再拿出來閱讀,不同階段再看想必不同的省思吧!不過,我還是要說一句真心話,任何一種語言都要「累積」,若非時代潮流,比起英文,我更希望孩子好好談吐我們的母語,然後,從日常生活和自然人文裡培養審美觀,這絕非僅是我站在教學上說的話,而是,了解當地的「文化」才算是真正認識這門語言!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