還記得那年,小女回到體制內說出的一句話:「沒有考試,誰會重複去讀這本書?」這句話,刺激我去思考,是不是現在就成了「為了考試而讀書」?我們感受到:曾經以為「懂了」就算了解;但一遇到考試,就被那些不熟練的細節絆住了腳 ——「少了反覆複習」就不容易達到「精熟」—這或許就是「苦」讀的理由吧!
後來,我誠實地面對那根冒出心間的刺,答案是:是,也不是。
是:因為要把知識練熟,得規劃複習、反覆演練,這確實與考試情境緊密相關。不是:更核心的目的是檢測自己——找到哪裡不懂、哪裡不熟,再把洞補起來——「考試只是一面鏡子,不是目的本身」。
升到進階班,國學的比重會提高,複習這項學習的時間就不再只是二十分鐘內就好,可能是兩倍以上;我看在意這項功課的學生,講義是皺褶多到讓紙變成軟爛的。
考好與不好,先放一邊,先從試卷中檢討哪裡錯:
(一) 在形音義方面弱,我就會多去解釋字義的差別,引導孩子用理解幫助記憶;
(二) 如果是成語填空不會,那得去教學生辨別判斷線索,而非只是順暢就好;
(三) 如果是觀念不熟,就再解釋一次觀念。
(一) 在形音義方面弱,我就會多去解釋字義的差別,引導孩子用理解幫助記憶;
(二) 如果是成語填空不會,那得去教學生辨別判斷線索,而非只是順暢就好;
(三) 如果是觀念不熟,就再解釋一次觀念。
有一位基礎班的家長這樣分享:「我覺得既然補習了,就要花時間去複習。」所以,這位學生的資料夾,除了上課的講義、稿紙,還有媽媽再根據上課內容作的補充,予以孩子加深、加廣練習;反之,也有家長傾向希望不要有功課。
我始終相信,體制沒有絕對的好與壞,家長的選擇也沒有標準的對與錯。我仍然懷著「以終為始、保持彈性、莫忘初衷」的信念做研究和教學,就是希望:
☆ 每位學生都能獨立寫出有組織的作文。
☆ 輔助孩子穩穩地銜接國中小語文課程。
☆ 教學不能只有樂趣,要有深度和廣度。
#分享學生朗讀作品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5AfGTYii6zs
☆ 輔助孩子穩穩地銜接國中小語文課程。
☆ 教學不能只有樂趣,要有深度和廣度。
#分享學生朗讀作品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5AfGTYii6zs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