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屆高中會考結束了,在基北區,國文科作文意外成為錄取成敗的重要關鍵,一時間又成為眾所矚目焦點,笑嘲怒罵者有之,樂觀其成者亦有之,舉國沸騰。
爭議熱潮終究會隨時間遠去而冷卻,但關於作文教學的問題未必能隨時間遠去而得到圓滿解決,這個問題存在數十年了:教學現場老師多不會教作文,少數會教作文的 老師又多半局限在形式本身,罕能觸及思想與內涵,又或者只能教作文而難以擴展到真正的文學創作。
「六級分」不等於會寫作
於是乎,絕大多數學生不知道應該如何提升自我寫作能力,有一點點寫作能力的學生又常誤以為作文六級分,就已擁有良好寫作能力。
讓我們從頭思考一下,寫作到底該如何培養、如何訓練?
教學現場老師或坊間參考書教寫作喜歡從寫作格式談起,從審題、破題、起承轉合談起,這些固然重要,卻是寫作過程中比較後面需要考量的東西。
寫作一開始最重要的並不是這些外在格式或技巧,而是寫作的「材料」,材料才構成「內容」,內容才是文章主體,所以老師也好,家長也罷,若想訓練學生、小孩寫作能力,就應該從內容著手,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,學生沒有寫作的米,如何能炊煮出一篇好文章。
寫作力基礎一:發現的眼睛
文章的米,從何而得?最簡單的兩個途徑,閱讀與生活。
先從生活談起。
作家舒國治曾說:「我是認真在過生活,寫作只是我認真過生活的一種記錄方式而已。」換句話說,學生本身的日常生活就是最佳材料來源,只是學生常誤以為寫作題材就是要很特殊、很特別才行,其實不然,學生忘了習以為常、不足為奇的日常生活,實際上藏著許許多多的不平凡,學生欠缺的只是「發現」的眼睛。
老師要做的事情,不是急著讓學生打開稿紙、逕自書寫,而是要幫助學生打開「發現」的眼睛。舉例來說,教寫作一開始就應當先從源頭開始引導起,可以先給學生一個主題,如最快樂、最悲傷、最痛苦、最感動、最難忘的一件事、一樣物品、一個人、一處地方,然後讓學生上台拿麥克風講述故事。
當學生述說時,老師不是旁聽點頭而已,而是必須不斷引導學生,哪些重要地方必須提供更多細節來特寫、詳寫,哪些不重要的地方可以略寫、甚至根本不用寫,哪些地方可以倒敘以增加懸疑感,哪些地方可以增強情緒以渲染讀者……只要重複幾次,學生就懂得寫作所需要的材料來源、寫作技巧和感情表達方式了。
這個訓練遠比一開始就讓學生直接寫作文來得更重要,因為這才是從寫作根源發想處訓練起學生。而不是直接讓學生用稀疏的米,然後只告訴他炊煮時間、溫度、水量等等格式,最後一定只會煮出一篇水湯湯的粥文章。
這個訓練操作得宜,老師會驚訝發現學生講起感動或悲傷之事,真情流露,說到情深處,悲從中來,不禁淚灑講台,連底下聆聽的同學都聽得感動到流下眼淚,這不正是最「抒情」(文)的教學方式嗎?
寫作力基礎二:深刻的閱讀
再談閱讀。
單純閱讀,並不容易回饋或轉化成寫作的養分。閱讀能力或品味必須長時間培養,閱讀能力必須融合歸納、整理、思考、批判、鑑賞等等綜合過程,甚至必須透過模仿、縮寫、改寫、引用、化用等等練習,才能轉變成寫作養分。
所以,讓學生或是家中小孩閱讀時,不是讀完就算了,而是讀完之後還要兼顧「內容」與「形式」,從閱讀中吸收書本中的內容(如表現感情的材料、議論事理的觀點等等),以增加寫作的材料來源;從閱讀中,同時分析書裡的寫作技巧(作者如何「處理」、「安排」表現感情的材料或議論事理的觀點)。
換句話說,閱讀不光只是獲取情感共鳴的感動、或知悉議論事理觀點的豁然開朗,而是必須深入分析作者如何表現、傳達感動之情、如何展現豁然開朗之理,這些才是寫作的重要關鍵,也是閱讀能夠真正回饋到寫作的關鍵之處。
且讓我們重回到教學現場。請記住,課本上每一篇文章,無論文言或白話,無論寫得好或壞,都是寫作的重要範文。癥結問題之一,出在現場老師教課文習慣由小而大,而不是由大而小。
教學必須由大而小
何謂由小而大?就是太著重在生難字詞的形音義解釋、修辭、翻譯、句意、段落大意,耗費課堂七、八成時間在講解這些東西,只剩兩、三成的時間講解文章結構、意涵和思想,並且完全不讓學生自行思考、分析和表達。
由大而小有何好處?請先試想,我們讀金庸小說看到不懂的字,會停下來去查字典嗎?為什麼不會,因為根本不妨礙我們理解故事。但是台灣教學現場教課文,幾乎是到了字斟句酌的地步,這樣不全然都錯,但我們犧牲了文章還有更重要的全體之大用。
一個作家寫了一篇文章難道是為了賣弄他的生難字詞、修辭、文言、句意和段落大意?還是只是要表現意涵和思想?當然是後者。但當老師們在教學現場一再由小而大,不是由大而小,老師也就一而再、再而三的破壞學生閱讀文章的樂趣與思考訓練。
那麼,教書「由大而小」有何好處?好處太多了,這樣才能迅速拉高學生學習位階,不再只是記誦形音義、修辭等瑣碎知識,而可以深入文章思想、與作者對話,訓練學生思考力、理解力、鑑賞力、表達能力,如此一來,學生每一堂課都能接受思考和寫作的多重能力訓練,而非像過去一樣要單獨抽一、兩節課來進行寫作教學。
寫作,需長時間的積累與訓練,這個積累要在每天生活與每一節的課堂閱讀中,不斷深入、累積、發現、表達,才能培養出寫作能力。
所以請記住,寫作一定是先有材料,才談形式和技巧。我們要讓學生先發現到處都是材料,文字只是他們可以表現材料的工具之一,相機、錄影機、畫筆也是工具,也都可以拿來創作,唯一差別只在於文字創作和考試有關,需要被評比。
當有人還在誇誇其談,寫作首重審題、破題、起承轉合,請老師們一定要意識到,這只是針對「命題作文」而言,我們千萬不要把學生訓練到只會寫命題作文,而對「自由命題」的寫作感到害怕。
因為真實的寫作,是從心裡的觸動開始,選擇用文字表現心裡觸動─換句話說,是先有了材料,才決定了文章的形式。好不容易把心裡觸動,寫成了文章,最後才安上題目,題目若不是滿意還能一改再改,甚至只用「無題」。
所以老師們千萬不要以為命題作文寫得好,學生的寫作能力就是好,不是的,他們離真實的寫作還很遙遠。我們要把眼光放遠,要把五彩筆交到學生手上,而不是老師和學生都不知道,五彩筆究竟藏在哪裡?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