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張輝誠:寫好作文,從心的觸動開始

文:張輝誠老師
文章引用:親子天下雜誌 58(連結點)

首屆高中會考結束了,在基北區,國文科作文意外成為錄取成敗的重要關鍵,一時間又成為眾所矚目焦點,笑嘲怒罵者有之,樂觀其成者亦有之,舉國沸騰。
爭議熱潮終究會隨時間遠去而冷卻,但關於作文教學的問題未必能隨時間遠去而得到圓滿解決,這個問題存在數十年了:教學現場老師多不會教作文,少數會教作文的老師又多半局限在形式本身,罕能觸及思想與內涵,又或者只能教作文而難以擴展到真正的文學創作。

「六級分」不等於會寫作
於是乎,絕大多數學生不知道應該如何提升自我寫作能力,有一點點寫作能力的學生又常誤以為作文六級分,就已擁有良好寫作能力。

讓我們從頭思考一下,寫作到底該如何培養、如何訓練?

教學現場老師或坊間參考書教寫作喜歡從寫作格式談起,從審題、破題、起承轉合談起,這些固然重要,卻是寫作過程中比較後面需要考量的東西。

寫作一開始最重要的並不是這些外在格式或技巧,而是寫作的「材料」,材料才構成「內容」,內容才是文章主體,所以老師也好,家長也罷,若想訓練學生、小孩寫作能力,就應該從內容著手,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,學生沒有寫作的米,如何能炊煮出一篇好文章。

寫作力基礎一:發現的眼睛

文章的米,從何而得?最簡單的兩個途徑,閱讀與生活。

先從生活談起。
作家舒國治曾說:「我是認真在過生活,寫作只是我認真過生活的一種記錄方式而已。」換句話說,學生本身的日常生活就是最佳材料來源,只是學生常誤以為寫作題材就是要很特殊、很特別才行,其實不然,學生忘了習以為常、不足為奇的日常生活,實際上藏著許許多多的不平凡,學生欠缺的只是「發現」的眼睛。

老師要做的事情,不是急著讓學生打開稿紙、逕自書寫,而是要幫助學生打開「發現」的眼睛。舉例來說,教寫作一開始就應當先從源頭開始引導起,可以先給學生一個主題,如最快樂、最悲傷、最痛苦、最感動、最難忘的一件事、一樣物品、一個人、一處地方,然後讓學生上台拿麥克風講述故事。

當學生述說時,老師不是旁聽點頭而已,而是必須不斷引導學生,哪些重要地方必須提供更多細節來特寫、詳寫,哪些不重要的地方可以略寫、甚至根本不用寫,哪些地方可以倒敘以增加懸疑感,哪些地方可以增強情緒以渲染讀者……只要重複幾次,學生就懂得寫作所需要的材料來源、寫作技巧和感情表達方式了。

這個訓練遠比一開始就讓學生直接寫作文來得更重要,因為這才是從寫作根源發想處訓練起學生。而不是直接讓學生用稀疏的米,然後只告訴他炊煮時間、溫度、水量等等格式,最後一定只會煮出一篇水湯湯的粥文章。

這個訓練操作得宜,老師會驚訝發現學生講起感動或悲傷之事,真情流露,說到情深處,悲從中來,不禁淚灑講台,連底下聆聽的同學都聽得感動到流下眼淚,這不正是最「抒情」(文)的教學方式嗎?


寫作力基礎二:深刻的閱讀

再談閱讀。

單純閱讀,並不容易回饋或轉化成寫作的養分。閱讀能力或品味必須長時間培養,閱讀能力必須融合歸納、整理、思考、批判、鑑賞等等綜合過程,甚至必須透過模仿、縮寫、改寫、引用、化用等等練習,才能轉變成寫作養分。

所以,讓學生或是家中小孩閱讀時,不是讀完就算了,而是讀完之後還要兼顧「內容」與「形式」,從閱讀中吸收書本中的內容(如表現感情的材料、議論事理的觀點等等),以增加寫作的材料來源;從閱讀中,同時分析書裡的寫作技巧(作者如何「處理」、「安排」表現感情的材料或議論事理的觀點)。

換句話說,閱讀不光只是獲取情感共鳴的感動、或知悉議論事理觀點的豁然開朗,而是必須深入分析作者如何表現、傳達感動之情、如何展現豁然開朗之理,這些才是寫作的重要關鍵,也是閱讀能夠真正回饋到寫作的關鍵之處。
且讓我們重回到教學現場。請記住,課本上每一篇文章,無論文言或白話,無論寫得好或壞,都是寫作的重要範文。癥結問題之一,出在現場老師教課文習慣由小而大,而不是由大而小。


教學必須由大而小

何謂由小而大?就是太著重在生難字詞的形音義解釋、修辭、翻譯、句意、段落大意,耗費課堂七、八成時間在講解這些東西,只剩兩、三成的時間講解文章結構、意涵和思想,並且完全不讓學生自行思考、分析和表達。

何謂由大而小?恰好反其道而行,把課堂寶貴的七、八成時間,交給學生自行主動針對文章思想、意涵和結構,進行思考、分析與表達(如何辦到?請自行上網查閱「學思達教學法」一文)〈見文末)

由大而小有何好處?請先試想,我們讀金庸小說看到不懂的字,會停下來去查字典嗎?為什麼不會,因為根本不妨礙我們理解故事。但是台灣教學現場教課文,幾乎是到了字斟句酌的地步,這樣不全然都錯,但我們犧牲了文章還有更重要的全體之大用。

一個作家寫了一篇文章難道是為了賣弄他的生難字詞、修辭、文言、句意和段落大意?還是只是要表現意涵和思想?當然是後者。但當老師們在教學現場一再由小而大,不是由大而小,老師也就一而再、再而三的破壞學生閱讀文章的樂趣與思考訓練。

那麼,教書「由大而小」有何好處?好處太多了,這樣才能迅速拉高學生學習位階,不再只是記誦形音義、修辭等瑣碎知識,而可以深入文章思想、與作者對話,訓練學生思考力、理解力、鑑賞力、表達能力,如此一來,學生每一堂課都能接受思考和寫作的多重能力訓練,而非像過去一樣要單獨抽一、兩節課來進行寫作教學。

寫作,需長時間的積累與訓練,這個積累要在每天生活與每一節的課堂閱讀中,不斷深入、累積、發現、表達,才能培養出寫作能力。

所以請記住,寫作一定是先有材料,才談形式和技巧。我們要讓學生先發現到處都是材料,文字只是他們可以表現材料的工具之一,相機、錄影機、畫筆也是工具,也都可以拿來創作,唯一差別只在於文字創作和考試有關,需要被評比。

當有人還在誇誇其談,寫作首重審題、破題、起承轉合,請老師們一定要意識到,這只是針對「命題作文」而言,我們千萬不要把學生訓練到只會寫命題作文,而對「自由命題」的寫作感到害怕。

因為真實的寫作,是從心裡的觸動開始,選擇用文字表現心裡觸動換句話說,是先有了材料,才決定了文章的形式。好不容易把心裡觸動,寫成了文章,最後才安上題目,題目若不是滿意還能一改再改,甚至只用「無題」。

所以老師們千萬不要以為命題作文寫得好,學生的寫作能力就是好,不是的,他們離真實的寫作還很遙遠。我們要把眼光放遠,要把五彩筆交到學生手上,而不是老師和學生都不知道,五彩筆究竟藏在哪裡?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【招生訊息】教師簡介與114年春季班招生訊息

 劉婷教室簡介 2013年正式以此網頁做為教學歷程的傳播媒介; 在此之前,我兼任媒體人陳安儀旗下的作文老師。從早期在新聞媒體、廣告,至新竹科技業,依舊筆耕不輟;在成立文字工作室後,我又為各行各業撰文,故寫作與職場連結,產業詞彙的研究、寫作風格的調變,我都非常有經驗。 我擅長於管理、分析、統計、整合。 在教學進修與興趣研究下,我將「寫作前運思」作為引領基石;加上自己的寫作經驗、文章歸納的結論、對課綱趨勢的整合,以及學生成效的回饋,至今已發展出一套成熟的教學寫作系統— — 此系統簡潔扼要、易懂易學 。 劉婷老師從學生時代就代表學校參加競賽,至今執筆相關的工作也超過二十年,我清楚體會到書寫對邏輯思維的正面效益。 從寫作推往閱讀理解,或從閱讀到寫作之間的定義,我有足夠的經驗和方法傳授給學生。 教室成立時是以「 升學型語文教室 」創業,此定位是讓師生之間有明確的學習目標。 我將「審題」觀念 傳達到初始學作的國小生,讓學生從一開始就學對 。 在 知識的輸入上,從生活的五感體驗到108課綱的十九議題探討 ; 作文是語文綜合的表現,我予以國學常識的補充,為學生超前部屬,作為實實在在、加深加廣的資優課程。 2025春季班報名表 (連結點) 從作文班到現在已有數屆由國語文課程協助升學的國三生, 至今未曾 做過付費廣告,教室也沒有招牌,靠著口碑介紹。 我精進教學 ,在每個專題與趨勢中享受研究; 把學生教好,輔佐家長一起引導孩子更好的學習方式、樹立良善的價值觀,成為學生、家長信任的對象,是工作中的樂趣,也是回饋社會的表現。 如果你對於教室的課程有任何想了解的地方,可以透過社團私訊我;也推薦大家從下面文章或社團資訊,先理解我的教學策略與帶班方式後,再進一步和你的孩子介紹。 對老師更多了解 《理念篇》教育本來就不分體制 《理念篇》做一個有原則的老師 《理念篇》是誰罰寫誰,作文教室的訂正方法 《理念篇》 閱讀寫作老師給小學生的藏書閣 《教學篇》戶外作文寫生 ─ 打開你的六感雷達 《教學篇》揭開家長看不見的作文課 《教學篇》家教老師的深入閱讀七大技巧 《教學篇》骨架沒長好,連話都說不清楚 《教學篇》 閱讀理解有妙方 《經驗篇》作文與造句有關係 《經驗篇》破 解學習成語的秘訣 《經驗篇》破解速讀閱測的應考密技 《經驗篇》識字問題問與答篇 《經驗篇》避免流水帳寫作的三個途徑 《報名前閱讀》劉婷...

國中會考作文賞析-捨不得

如果這是六級分,那評審的分數是給賣弄文學造詣的人嗎? ( 文章放大連結點 ) 今年會考作文《捨不得》 看到鄉民的留言後便概要性地寫下這篇賞析;之後,我又連結到國中會考網站看看其他六級分的作文範本,還是這一篇最迷人!最後,我決定讓小學生讀這篇文章,讓他們來評鑑。 相關研讀連結: 學習單下載點 國中教育會考寫作測驗正式試題( 樣卷公布) 從國中教育會考作文題看平日須有 的寫作訓 練 文章賞析: 從文章的起、承、轉、合來看,作者運用自如、分配得恰到好處。 起,開頭短短幾句,道盡大千江南之中的不捨,最不捨得的就是 - 手機;這樣的 題材讓人發乎好奇,想讀下去。 ( 這很重要,大多數人寫的題材,分數不會高 ) 承,第二段,三句話完整的寫出智慧手機的便利、有趣、解悶的滋味;作者不僅擅用映襯修辭,文藻表現一氣喝成、淺顯易懂。 轉,發生悲劇就是轉,簡單一句「踏破鐵鞋」就帶過自己尋覓不到手機的過程,緊接使用譬喻,以各種虛實景象、聲音情境來強化手機遺失時的感受,最後再擬出一段排比,加強語氣。 合,是考題的重點,先引用名言就加分了,藉此來把「遺失→捨不得→捨得」推向另一個境界,捨得之後,看見街景的美妙、五官甦醒、頓悟生命的真理以呼應莊子言「御六氣之辯,以遊無窮者」,此時,再用大樹來比擬人生,暗示著此後身心發展,得以自由翱翔,這便是「捨得後的至高點」。 最後,補上一句古云「有捨有得」,又把發散出去的精神在收斂回來,以遺失一支手機,換得面對大千世界的曠達胸襟,這樣的結尾,非常雄偉,再回首對照第一段心頭上那些微不足道矣的枷鎖,可謂大悟大智。 我要說的是,這位學子一定是個愛閱讀、愛寫作的人,更厲害的是他懂得考試的技巧;看似如此誇張寫法,或許有違現實常態反應, 但卻不也見證了他對不捨與捨得之間的氣度 ;除此之外,相較其他同級分文章,此文用字遣詞的實力可說是超群絕倫。 六級分,實至名歸! 結論: * 鼓勵學生,看到題目的時候,先思考自己選用的題材。 ( 不落入套俗,才會脫穎而出 ) * 看見考官要考什麼,捨不得,目的不是要知道你捨不得的事情和心酸,而是想知道捨得後的心境。 ( 作者在第四段寫最多 ) * 背名言佳句、使用成語、擅用修辭增加文章力道;多練習拆解「題目背後的題目」,閱讀「小題材、大體悟」文章 。

《經驗篇》破解學習成語的秘訣

國小三年級一定會出現成語的學習要求,但是,十個學生裡,就有九個學生反映成語很難記得住,鮮少有喜歡或能擅用成語的,歸類四個學習成語的方法提供參考。 一、有成語的對話 父母刻意地使用成語對話,這是最有影響力的。例如:「家裡變得亂七八糟的,我們趕快同心協力來收拾。」、「不可思議吧!媽媽能想到這個點子是不是絕頂聰明!」、「哇!我們的姊姊,不但漂亮又有智慧,可說是「秀外慧中」耶!」 …… 此時,小孩若因不懂而提問,長輩便能機會教育。「成語造句」的目的就是希望學生將成語變成對話中的詞彙,生活上多多練習,百利而無一害。 二、聽讀成語故事 成語是有典故的,不論是單單解釋成語原由、成語笑話、或以成語編寫有趣的故事、甚至成語小測驗,所有相關書籍對成語故事的描述皆如出一轍,只是編排方式略有不同。學生可以依照自己的喜好或需要選擇閱讀,都可以增強對「成語」的認識。然而,據我了解,認識「成語典故」最能加深記憶。 三、增強樂趣的方法 看圖猜成語、成語大富翁、成語接龍、成語填字、限與什麼有關的成語挑戰等等,都可以增強學生對成語的學習意願。曾經,就有學生在課後跑來和我多要一份猜成語的學習單,說要帶回家和爸媽一起玩。對於成語量不足的小孩,可以先逐一解釋成語意思再進行遊戲,也不失是一種寓教於樂的好方法。 四、字義推敲的練習 國字為形、音、義堆砌,拆解成語的「每一個字」是在累積對文字的認識,作為日後理解文言文之基石。例如:敝帚自珍,可以先讓學生就先備知識來推敲這四個字的意思,普遍學生皆可對「自」、「珍」二字直覺反應「自己」、「珍惜、珍貴」,少數者對「帚」字有感於「掃」,「掃把」。此時,拿出字典查詢,尋根究底,不但可以知道「敝」有敗壞的、破舊的之意,還能知道 「敝」有 謙稱自己的意思。 語言是一種耳濡目染的學習方式,除了成語,俚語、諺語、歇後語都是值得我們認識和使用的詞句喔!你絕對想像不到,當不再強迫 學習 ,孩子們是非常喜歡玩弄文字的。   成語查詢網站: 在 線 成語 辭典 台 灣 成 語 網 推薦成語書籍: 《成語小劇場》 國語日報出版 《看笑話學成語》 螢火蟲出版 《有趣的成語遊戲》 聯經出版 成語大富翁 下載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