由於人類的大腦個別有所差異,也因而決定了該個體的行為模式和表現特徵。專家研究發現,孩子的「學習風格」和他們的大腦功能分布緊密相關。爸媽若能瞭解孩子的學習風格,並以最適合的方式教育他們,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成效!
大腦功能和學習模式
人類的大腦具有很複雜的結構和功能,在結構上,它分為若干個區域,分別是額葉區、顳葉區、頂葉區、枕葉區;而每一區都主管著不同的功能:大腦功能和學習模式
- 前額葉區--精神功能
- 頂額葉區--思維功能
- 顳葉區--聽覺記憶功能
- 頂葉區--體膚觸感功能
- 枕葉區--視覺功能
《頂葉區》所掌管的功能是肢體的運動感覺、皮膚的觸感及一部分的數理邏輯能力。簡單地說,凡是肢體運動、肢體操作及肢體的學習,或是有關數理邏輯的符號記憶,都屬於頂葉區所管轄的功能範圍。
《枕葉區》掌理視覺功能,舉凡圖像的辨識、暫留及對環境或大自然的觀察力,皆屬於頂葉區所管的功能運作。枕葉區位於後腦的位置,相信許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驗──當後腦受到重擊時,兩眼一片漆黑並大冒金星;這便說明了枕葉區與視覺功能的關係。
《顳葉區》位於大腦兩側,所主管的是聽覺及記憶功能,舉凡語言的理解,音樂欣賞,或是長短期的記憶功能,均歸顳葉區所管轄。
或許你和我一樣都會想,怎麼讓這些管區都發展得很好,別擔心! 在大腦皮質的發展方面,各區域發展的成熟也有早晚之別,其順序為『枕葉→顳葉→頂葉→額葉』。
聽覺型
特質說明:此類型的孩子透過耳朵學習,非常喜歡聽音樂、廣播與人交談,他們需要得到聲音信息,最能吸收聽見和自己說出口的內容,並能夠輕易辨認出他所聽過的聲音和旋律。
特質說明:此類型的孩子透過耳朵學習,非常喜歡聽音樂、廣播與人交談,他們需要得到聲音信息,最能吸收聽見和自己說出口的內容,並能夠輕易辨認出他所聽過的聲音和旋律。
表現特徵:很愛說話、常發出很多聲音的小孩,通常都是聽覺型。聽覺型的孩子擅長用語音記憶,也喜歡應用語言來理解事物,他們習慣把思考過程口語化,而為了整理他們的思緒,經常需要把正在想的事物講出來,或者為了記住某些內容,他們喜歡大聲地閱:讀。在安靜不受干擾的空間中,他們的學習效果比較好;至於在外面,爸媽必須提醒他控制自己講話的時機,或降低音量。
教養筆記:聽覺型學習風格的孩子,或許不是偉大的音樂家,但他們似乎天生就是樂音聽覺辨識家。這種類型的孩子不只是偏愛音樂,舉凡聲音都會吸引他們的注意,因為聲音和節奏感是他們理解和掌握事物的最佳線索,也是瞭解自己與這個世界的快速途徑。他們很容易因為父母的交談或電話鈴聲而分神,以致雖然坐在書本前數個小時,卻什麼也沒看進去,因此對於這類型的孩子,最好不要強迫學習,而是要避免讓他分心,隔絕一切的干擾來源。在正式的學習情境中,這些孩子通常在創作歌謠、將學習內容或作品配上旋律、或是需要運用多媒體的學習上,有極突出的表現。
觀察重點:
學齡前幼兒
·
喜歡敲敲打打,製造自己的獨特節奏、音樂。
·
對不同聲音的辨識能力很敏銳。
·
常常隨著聽過的音樂,自己高興地哼哼唱唱。
·
會指示其他人聽四周圍的聲音,對聲音相當感興趣。
學齡期兒童
·
喜歡哼些曲子,即使沒有音樂播放時。
·
擅長創造他自己的聲音和節奏,或沈浸在音樂中。
·
會準確地描述、模仿出他所聽到的細微聲音、節拍。
·
喜歡將課文或學習內容配上音樂節拍。
·
對旋律很敏感,即使只聽過一次,也都能記得。
適合孩子的學習情境:此類型孩子聽力強,但較容易分心;應用古典音樂協助學習可使其專心,並隔絕干擾,能邊聽邊學。上課只要專心聽講就有成效,可用有聲書、聽演講、錄音重複背誦等方式增強學習效果。
凡是配上音樂、節拍、旋律,不論是拍手、踏腳或吹口哨,孩子都可以很快地學會內容。哼哼唱唱是他喜歡的方式,或是邊聽音樂邊做事情、讀書,效果都不錯;而唱片、音樂節目或節奏樂器,當然都可以當作孩子生活中的另一種調劑。他們沈迷於唱歌、聆聽音樂、演奏樂器,也容易從中獲得安定的力量,並建立起自己表達的習慣模式。如果全家可以一起欣賞音樂,學學新的樂器、新的歌曲,你將會發現孩子的認真與爆發力。因此,在學習的歷程中,只要有旋律優美、節奏鮮明的遊戲活動配合,就能夠讓他們的學習、記憶更有效率。
視覺型
特質說明:此類型的孩子透過眼睛學習、觀察,非常喜歡看書、報紙、雜誌和影片,視覺是心智發展的重要基礎,經圖像化的知識特別容易進入他們的長期記憶。
表現特徵:這類型的孩子很容易被移動的人、物吸引,因為視覺型的孩子慣於用眼睛學習,所以他會注意可以看到的東西,如果眼前的東西不吸引人,他很可能就會因為旁邊走動的人或外面的陽光而分心。
表現特徵:這類型的孩子很容易被移動的人、物吸引,因為視覺型的孩子慣於用眼睛學習,所以他會注意可以看到的東西,如果眼前的東西不吸引人,他很可能就會因為旁邊走動的人或外面的陽光而分心。
觀察重點:
學齡前幼兒
·
容易注意到色彩鮮明的東西。
·
喜歡胡亂塗鴉。
·
喜歡用積木、黏土自己蓋房子。
·
喜歡玩拼圖貼紙。
學齡期兒童
·
對於圖像記憶較強。
·
善於觀察細微的事物,心思細膩。
·
喜歡圖文書寫。
·
偏向文科較強。
·
較願意作筆記、分析事情。
適合孩子的學習情境:視覺型的孩子較喜歡觀察事物;可應用閃視卡加強辨識能力,鼓勵他凡事觀察做紀錄、養成閱讀習慣、看東西時腦中同時顯示圖片影像。父母在幫助視覺型孩子學習的時候,一定要運用可以吸引他視覺效果的工具,例如運用「心智圖」,亦即把所看到的概念,用各種不同的彩色筆畫成樹狀的架構,或是適度地在書本上用彩色筆標記明顯線條、記號,幫助他記憶。
凡是配上圖片、影像的單字或句子,孩子都可以很快地進入學習狀態,並且容易記住,這表示透過視覺空間的聯想,就是孩子最喜歡的學習方式,只要利用圖畫來認識注音符號或學寫單字、學習數數或加減乘除,效果都比死背硬記來得好。由此可知,此類型的孩子需要靠豐富的視覺刺激來增強想像力,進而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。因此,如果在孩子開始學習新知識的同時,父母能夠提供較為有趣的學習工具,孩子就會學得更快、更好。
體感觸覺型
特質說明:這類型的孩子善用體覺學習,多用身體記憶,喜歡應用操作來理解事物。
表現特徵:肢體型的孩子常常會動來動去,即使叫他坐好,他的腳還是會踢來踢去,或者伸手去拿別人的東西,顯得坐立不安的樣子。事實上,他們愈活動愈能專心,有些人甚至還需要靠觸摸物體,才能增加他的記憶;假使你看到有些孩子,會一路走一路東敲西打,或用小手一直順著行走路線,觸摸經過的事物,那很可能就是體感觸覺型的孩子了。
教養筆記:舉個例子,小寶寶如何運用感官知覺來認識香蕉呢?看見黃色、彎彎的香蕉之後(視覺),他一定要拿起並摸摸這根香蕉,才知道軟軟的、彎彎的摸起來是什麼感覺(觸覺),而且秤起來重重的,和塑膠玩具電話的話筒不一樣(肢體運動覺);接著,撥開香蕉皮,他要聞聞香香的味道(嗅覺),咬起來軟軟、綿綿的,吃的時候,一次還不能太大口,否則會噎到(味覺)……綜合這些感覺,寶寶也就形成了一個香蕉的概念。而這個新的認識,可以讓寶寶區分出香蕉和生活中其他可以吃的食物、遊戲的物品有什麼不同?往後,當他看見同樣是黃色的、彎彎的月亮圖形或玩具,便不會再叫它「香蕉」了。
觀察重點:
學齡前幼兒
·
孩子喜歡用手觸摸感覺新鮮事物。
·
喜歡那些可以跑來跑去的追逐遊戲。
·
孩子不容易長時間待在座位上。
·
喜歡用手勢幫助自己表達,例如搖手。
學齡期兒童
·
孩子總覽得安靜在座位上坐一段時間是一大考驗。
·
孩子和別人溝通時,會用許多肢體語言,如手勢、點頭或其他肢體動作。
·
孩子喜歡敲敲補補,建構或修理家中的東西。
·
孩子總是對體能活動有極大的興趣。
·
孩子學體育和舞蹈、肢體動作的速度很快。
適合孩子的學習情境:這類的孩子較活潑,應多進行帶動唱、演戲、比手畫腳、實驗、抄筆記等學習方式,而不須規定他坐著看書,並且可以用競賽方式刺激學習。爸媽除了跟老師誠懇地溝通之外,也可以讓孩子一邊聽講一邊在課本上畫重點,或是給他一個限制範圍,讓他可以動一動。當寶寶靠著他靈敏的知覺,忙著探索這個世界時,請爸媽不要太過限制他的行動範圍,甚至阻止;有時太過嚴厲或禁止孩子用感官探索,不但會造成某些心理焦慮問題,也容易導致孩子慢慢失去感覺靈敏度,對四周事物漸漸失去信心、缺乏感受。相反地,如果可以提供孩子足夠而乾淨、安全的空間,讓他自由自在地於生活中尋求多樣刺激,以獲得正向且適當的感覺經驗,將有助於他累積許多重要概念,並建立日後認知學習的基礎。
體覺型的孩子較適合先學寫、再學讀,這是因為寫字直接牽涉到身體,而閱讀往往只用到視覺或聽覺。建議在孩子開始對於寫表現出興趣時,父母可以從畫畫、拼貼、捏陶等活動著手,讓他嘗試利用這些方式學習書寫。等到他學會寫之後,再讓孩子開始接觸閱讀;體覺強的孩子,在閱讀的時候,可能會喜歡用腳來打拍子,或者短短幾分鐘之內就變換好幾種姿勢,父母不要硬性規他得在固定地方看書,倒是可以建議孩子換個坐姿,甚至站著或趴著看書(注意時間不可太長)。當孩子看書時,記得提醒孩子多休息,做一些體能活動,包括跑步、有氧運動、轉動脖子和抬腿等活動。
此類型的孩子在學習數學時,最好的辦法就是使用教具,孩子可以藉由觸摸、移動、堆砌、操作具體的實物來學習數學的基本概念。另外,在家裡很容易找到用肢體學習的機會,如:烹飪、清掃、修理東西、養花草及小寵物,都是學習的佳機。
結論
父母在瞭解孩子不同的學習風格後,一定會發出這樣的疑問:「每個孩子只有一種學習風格嗎?」「我對孩子的溝通模式也只有一種嗎?」確實,有的孩子擅長觀察細節,有的孩子擅長吸收全盤的概念,也有些孩子必須一板一眼地按照具體規則來學習,但並不是每個孩子剛剛好就是某一類,而可能是同時具有兩、三種風格的特質。
所以最重要的是,父母應該客觀地來瞭解孩子的學習風格,也讓孩子知道這是他的特質,跟聰明才智無關;千萬不要以自己的標準來判斷孩子的智能,如此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,學習效果也才會事半功倍。
更多了解: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