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一直在想該從哪裡切入,好讓更多人認識「法內。做中學家庭教室(更名:腦科學邏輯研究室)」要先從蒙特梭利,還是從杜威學者開始,我想了又想 — 決定由體制開始切入。 《法 內。做 中 學 家 庭 教 室》闡 述 家 庭 教 育 也 能 是 學 習 教 室 的 歷 程 關於學習的方式 從實驗教育到家庭自學,我摸索了將近五年,這個網站早期也有紀錄學齡前的自學教案。現在,我自己接觸體制內的學生,從國小到國中,教授國語文和作文,除了針對升學的國文家教 較為刻板之外,作文的學習方式,是體制外的學生也能通用的,怎麼說呢?我有心營造 「 創作性 」 的樂寫動機、 「 哲學性 」 的討論空間,以 「文字」連結「 生活 」 經驗,在這當中有體制內教學目標上的系統,卻有體制外教學方式裡的彈性。 說到這,不是要宣傳自己謀生的教室空間,我主要要講的是,「寫作」這件事情,不論你是體制內或體制外的學生,都要去學習把自己的想法束諸於文字的能力,因為「文字」會提供你許多讓別人理解你的機會。 藉此要說明的是,往往因為我們不清楚還有其他的選擇,會以為學習方式只有一種。 每一位都是白老鼠 實驗教育,實驗什麼?體制教改或課綱的改變,誰才是白老鼠 ? 在這一篇我不打算花時間介紹各種實驗教育的形式,因為實驗教育有很多類型,有的重視心靈察覺的,有的重視生活技能的,有宗教性質的,有的強調民主與自主的,有興趣的家長在選擇時,試著去思考別人為何會想選擇它,去了解每一個教育團體的理念,也應該去 釐清自己的心意再做選擇,問問自己為何想要離開體制內環境,這一點非常重要。 誰才是白老鼠,在我來看,教育本身就是一條實驗的路,即使同樣都是在體制內升學的學生,也隨著家庭環境、家庭條件、本身個性,最後也成為不一樣的人。實驗,不過是有心的人給予的命名,這一條路上,不管是體制內,或是體制外,受教育者 ( 學生 )就 是被實驗的對象,而誰該承擔孩子的「結果」,不外乎就是父母,和孩子本身而已。 十年種樹,百年樹人 — 此話已喻意教育含有實驗的成份。 升學就在進行篩選 我經常說:「上帝最公平的地方,就是給予每一個人相同的時間。」在教室外上課是一種學習,在教室裡上課也是一種學習,縫紉是一種學習,上英文文法課也是一種學習,只是你選擇把孩子放在哪裡?又或者孩子想被放在哪裡? 如